中國的宋代(公元960~1279年)是都市經濟發達,市民階層強大的時代,像前代那樣以皇室和國家組織的大型雜技百戲演出已經少見。相反在繁榮的城市,如北宋的首都汴梁(今河南開封市)、南宋的首都臨安(今浙江杭州市)都有各種街坊、市場的演出場所,當時稱瓦子樂棚。雜技、舞蹈、武藝、說唱各種形體表演藝術,同場獻藝、互相觀摩,無疑對中國獨特的戲曲藝術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。
元代(公元1206~1368年)是中國的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統一的大帝國,它雖然統一中國隻有不足百年的曆史,但對中國各民族的藝術交流,卻產生了有力影響。中華藝術史上的奇葩——元雜劇,就是在元代鼎盛成熟起來。“雜劇”所以有此名稱,研究者認為,就是因為當時的戲劇藝人和雜技藝人同場獻藝,在戲劇演出中吸收或穿插不少雜技演出的原因。這從山西省右玉縣寶寧寺保存的元代水陸畫中也可以看出。其中兩幅描畫了雜技、幻術和戲曲人物的形象,可以看出當時他們同場作藝的情狀。《往古九流百家諸士藝術眾》分上下兩層,上層繪士農工商醫卜星相各色人等,下層則是雜技、戲劇演員,特別有意義的是在這幅畫裏,還把當時為戲曲、雜技演出寫詞作本的書會才人的形像,擺在了重要地位,彌足珍貴。
明(公元1368~1644年)、清(公元1644~1911年)兩代是中國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,雜技與舞蹈等傳統表演藝術很少在宮廷演出。特別是雜技更被視為不入流的玩藝,宮廷中基本沒有雜技演出的記載。隻有明憲宗(公元1465~1488年在位)《行樂圖》中有雜技表演的形象。清代雜技藝人進一步淪落江湖。但是戲曲卻勃興起來,特別是自1790年徽班進京,京劇誕生之後,戲曲武打戲對雜技武藝的吸收成空前之盛。終於形成以武戲為招徠的繁榮景象。
清代雜技藝人漂泊江湖,生活淒苦,但出於對祖宗藝術的摯愛和對人生的追求,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,保持和發展了自己的藝術,“蹬技”和“古彩戲法”都有了新的創造,“耍壇子”、“劍、丹、丸、豆”的係列幻術,都達到了極高水平。 |